近日,英国皇家化学会旗舰期刊《Chemical Science》根据2024年发表论文的下载量、引用量等量等关键指标,遴选出一系列最受欢文章并编入Most Popular 2024 Articles系列合辑。化学院丁彩凤教授课题组发表的论文“A near-IR ratiometric fluorescent probe for the precise tracking of senescence: a multidimensional sensing assay of biomarkers in cell senescence pathways (Chemical Science, 2024, 15, 5681)”荣获“最受欢迎分析化学论文”合辑。
同期入选该合辑的还有来自中国的诸多杰出学者,包括香港中文大学唐本忠、华东理工大学郭志前、中山大学巢晖、西南大学卓颖、苏州大学陆超、南京大学燕红、南京大学朱俊杰、上海药物所高召兵、上海药物所程震、天津大学郝红勋以及兰州化物所邱洪灯等教授。
丁彩凤教授团队多年来始终聚焦于疾病关键生物标志物的荧光检测研究。此次入选的论文创新性地从β-半乳糖苷酶积累、溶酶体去酸化和活性氧过表达三个维度构建荧光探针,实现了细胞衰老过程的动态追踪,并成功应用于皮肤光老化监测和抗衰老药物的药效评价。这种多靶标级联激活荧光传感策略可提升对特定疾病诊断的精准度,亦能有效避免传统单靶标检测的“假阳性”问题。论文一经发表,迅速吸引了国内外同行的广泛关注,并收获了高度正面的评价。

近期,该团队依托多靶标级联激活策略,在肿瘤精准诊断领域再度取得重大突破。酪氨酸酶(TYR)是一种公认的黑素瘤标志物,在肿瘤区域活性氧含量较高,团队依此设计了一系列不同取代位的苯硼酸修饰近红外探针o/m/p-BA-Hcy,筛选出ROS-TYR级联激活的间位取代探针m-BA-Hcy用于黑素瘤的精准早期诊断。探针m-BA-Hcy几乎没有荧光,与邻/对位探针不同的是,m-BA-Hcy单独与H2O2或TYR孵育后不会引起荧光变化。当同时引入H2O2和TYR时,探针m-BA-Hcy的近红外荧光增强。详细的光谱研究证实了探针对ROS-TYR级联反应具有良好的传感性能,随后在细胞、斑马鱼和活体层面的成像研究展示出探针在黑素瘤的早期诊断中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该研究成果以“Reactive Oxygen Species (ROS)–Tyrosinase Cascade-Activated Near-Infrared Fluorescent Probe for the Precise Imaging of Melanoma”为题,发表在分析化学知名期刊Analytical Chemistry上(Anal. Chem., 2025, 97, 4241)。

黑素瘤极易发生肝转移,进而导致患者死亡。黑素瘤肝转移的早期诊断可以指导对其及时干预,从而提高治疗效果和患者预后。依此提出了一种由肝细胞中过表达的BChE和黑素瘤标志物TYR协同激活的双靶标荧光探针。探针在BChE和TYR的连续催化水解下,释放近红外荧光染料亚甲基蓝(MB)并发射荧光。随后全面研究了探针与BChE和TYR先后作用的光谱性能,并创造性地建立了肝癌细胞与黑素瘤细胞的共孵育模型进行细胞成像研究,以模拟黑素瘤的早期肝转移。此外,活体层面黑素瘤的转染实验也证实该探针能够应用于原发性黑素瘤肝转移早期诊断和实时荧光示踪。该研究成果以“NIR Fluorescent Strategy for Early Diagnosis of Melanoma Liver Metastasis Based on the Cascade Reaction of Two Specific Bio-enzymes”为题,也发表在Analytical Chemistry上(Anal. Chem., 2025, 97, 3125)。

近年来,青岛科技大学光电传感与生命分析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持续强化分析化学与生物医学交叉学科领域建设,丁彩凤教授团队的多项卓越成果彰显出学校在分子探针的设计合成以及疾病诊断方面已成功迈入国际前沿行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