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大学生就业》期刊推出就业能力提升“双千”计划专题笔谈,校长陈克正教授受邀撰文,以《“五维联动”“微专业”建设路径探索与实践——以青岛科技大学为例》为题,深入探讨高校在“双千”计划实施中的实践路径与育人成效。文章指出,高校应立足人才市场需求,以“微专业”建设为抓手,推动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精准适配,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助力毕业生实现高质量充分就业。
青岛科技大学微专业建设秉持产业需求与学生个性化发展的理念,依托能力本位教育(Competency Based Education,CBE)理论,借助“产业需求驱动、学科交叉融合、产教深度协同、数智技术赋能、就业能力提升”的联动机制,围绕行业标准、产教融合以及学生发展等维度,为学生构建前沿、灵活且具有针对性的微专业课程体系,助力学生迅速掌握特定领域的核心技能,提升其就业竞争力。2025年,学校新开设了低空飞行技术与应用等19个“AI+职业能力提升”微专业。截至目前共有27个微专业获得教育部首批备案入库。微专业课程均围绕职业能力提升和数智赋能进行设置,进一步增强了修读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中国大学生就业》由教育部主管,教育部学生服务与素质发展中心主办,是全国教育系统唯一公开出版发行的大学生就业创业理论和政策研究的学术期刊。该期刊聚焦于大学生就业创业理论研究,定期开设专家笔谈、专题调研、案例分享等栏目,深入解读国家就业政策,推广高校就业服务创新经验。
全文如下:
“五维联动”“微专业”建设路径探索与实践
——以青岛科技大学为例
2025年3月,教育部办公厅下发《关于开展2025届高校毕业生“春季促就业攻坚行动”的通知》,明确提出实施高校学生就业能力提升“双千”计划。该计划旨在推动在全国范围内开设1000个“微专业”(或专业课程群)以及1000个职业能力培训课程,促进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相适配,助力学生提升就业能力。
青岛科技大学积极响应“双千”计划,构建了“产业需求驱动、学科交叉融合、产教深度协同、数智技术赋能、就业能力提升”的五维联动“微专业”建设模式。此模式以产业的实际需求和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求为切入点,聚焦“精准匹配”,打破学科之间的壁垒,融合多领域知识,创新教学模式,构建了适应产业需求快速变化的课程体系。在课程设置上,紧密贴合行业前沿,确保学生“所学即所用”,打通专业教育与职业需求之间的“最后一公里”,助力学生提升就业能力。目前,学校已有35个“微专业”成功立项并落地实施,其中27个“微专业”已作为首批项目在教育部学信网完成备案入库,实现了亟需紧缺产业领域“微专业”的全覆盖。
一、青岛科技大学“微专业”建设的实践探索
学校以能力本位教育(Competency Based Education,CBE)理论为指导,从职业岗位需要出发,确定“微专业”能力目标,将“微专业”作为聚焦特定岗位能力的模块化教育载体。在教学实施过程中,突破传统课堂的边界,以能力作为教学基础,强调学习成果,以学生为中心,与行业需求紧密结合,联合企业技术骨干开发实景化教学项目,借助校内仿真实训与校外实习基地的协同联动,达成“做中学、学中做”的能力内化。基于CBE理论的系统化框架,确保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精准对接,最终为高校培育兼具专业深度与岗位适配能力的复合型人才提供实践路径。
(一)锚定行业标准,创新专业孵化模式
学校锚定行业标准,将“微专业”作为孵化新增本科专业的“试验田”,以行业最新标准和岗位核心能力需求为导向,设置“微专业”。通过引入企业真实项目案例、行业认证体系及技术规范,在动态实践中构建符合产业发展的课程体系。学校2024年申报增设的网络空间安全本科专业,正是在“网络安全职业认证与就业实战”“微专业”多年建设基础上申报增设成功的。本年度正在申报增设的低空技术与工程专业,也是在学校“低空飞行技术与应用”“微专业”基础上进一步论证实施的。这种以行业标准为锚点的“微专业”孵化模式,为学校的专业建设提供了低成本、高适配的创新路径。
(二)聚焦产业需求,构建特色课程体系
学校紧扣橡胶、化工等传统优势产业以及人工智能、绿色低碳等新兴产业发展趋势,以产业需求为出发点,打造了一批特色“微专业”课程体系。2025年5月新增的“AI+智能化工职业能力提升”“智能生物储碳技术与应用”等19个“微专业”,将AI技术与传统优势学科深度融合,既强化了学生的专业核心能力,又提升了他们运用新技术解决行业实际问题的能力。这种基于CBE理念精准对接产业需求的“优势学科+新兴技术”的“微专业”构建模式,不仅为传统产业注入了新动能,而且为学生未来职业发展开辟了新赛道。
(三)深化产教融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学校“微专业”建设依托“青科橡新AI产教融合创新人才培养平台”,通过数字化手段,将招生、培养、就业链条化推进。目前平台师生用户超3万人,联动360余个企业实训基地及8个校内实验室,为“微专业”提供“产学研用”一体化实践场景,同时,平台建成80个行业企业课程资源库与224个真实项目案例,支撑“微专业”课程内容与产业需求实时对接。组建360个基层教学组织(含虚拟教研室),推动校企双师共研“微专业”教学内容、共组教学团队,实现“校-企-生”协同创新。通过产教融合,学校的微专业建设工作进一步完善了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的动态适配机制,为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拓宽就业渠道、实现高质量就业提供了坚实保障。
(四)聚力学生发展,促进高质量就业
个性化人才培养的教育理念强调满足学生的个性化与多元化的发展,“微专业”通过提供具有实用性和针对性的课程,强化实践能力,提高学习灵活性,满足学生不同的学习需求,使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职业发展规划对本专业的学习进行补充,为今后求职打下良好的基础。[1]本年度学校微专业共招生1412人,其中2025届毕业生464人,占比33%。参与修读学生在各类省级及以上竞赛获奖比例达92%以上,就业竞争力大幅增强。
二、高校“微专业”建设面临的困境
高校“微专业”作为衔接教育与产业需求的新型人才培养载体,其发展过程中面临课程设置、师资结构、管理机制及学生认知等多重挑战。
(一)课程设置与市场需求脱节
在实际操作中,“微专业”部分课程设置与市场需求存在脱节。部分高校在开设“微专业”时缺乏深度行业调研,没有深入了解企业的实际需求,导致课程内容与行业需求不匹配,学生掌握的知识技能与企业实际岗位需求错位,削弱了“微专业”的职业竞争力。
(二)教师团队专业单一
在“微专业”建设中,教师团队构成存在一定的问题。校内教师多局限于单一学科背景,跨学科融合不足,不利于发挥多学科优势及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与创新思维。引入校外企业人员参与“微专业”建设可能因教学理念差异而与校内团队产生协作障碍,难以形成教学合力。
(三)管理机制不完善
“微专业”的建设需要一套完善的管理机制来保障其顺利实施。然而目前部分高校在“微专业”的管理方面存在一些问题,如立项与建设、运行与实施、验收与评价等环节缺乏明确的标准和规范,动态监管机制缺位,部分项目沦为“短平快”的应付式教育。
(四)学生认知不足
部分学生对“微专业”的认识不够深入,存在误解和偏见。一些学生认为“微专业”不如传统专业正规,对“微专业”的学习积极性不高。此外,由于微专业的宣传和推广力度不够,许多学生对“微专业”的定位、价值及选课路径缺乏清晰认知,学习积极性、主动性亟待提升。
三、高校“微专业”建设的创新路径
(一)锚定需求导向的课程体系
高校“微专业”建设需以产业需求为核心驱动力,构建“校企协同、动态适配”的课程体系。与行业龙头企业共建课程,将企业真实项目案例、技术标准转化为模块化教学单元,确保课程内容与岗位能力要求实时对接。通过企业导师驻校授课、毕业生跟踪调研、行业白皮书分析等方式,实时更新课程内容,确保教学内容始终领先产业需求半步,实现知识学习与岗位能力的“零滞后”衔接,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
(二)打造多元协同师资团队
“微专业”具有跨学科、综合性强的特点,需要不同学科背景的教师共同参与教学和建设工作,有效的多教师协作教学模式将极大地推动“微专业”的建设和发展。[2]一方面整合校内跨学科教师资源,组建跨领域教学团队,同时引入具备实战经验的行业导师,建立“双导师制”,通过“理论+实践”双驱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另一方面通过师德师风、专业理论、实践技能、教学素质、数字能力和服务社会等多元维度,加强双师双能型教师发展。
(三)健全全流程质量管理机制
高校需建立相对稳定与动态调整相结合的管理机制,明确部门职责分工,加强统筹规划与协调管理。立项建设时,严格审核申报材料,确保开设必要可行;运行实施中,加强教学过程监督管理,保证教学质量;验收评价时,建立科学评价指标体系,全面客观评价建设实施情况。高校管理部门需对微专业进行阶段性考核评估,通过考核且考核档次为优秀的项目正式发文立项建设,不合格的进行整改或淘汰。
(四)深化立体化宣传推广
高校要加强对“微专业”的宣传和推广,搭建选课系统与学习资源平台,帮助学生规划个性化学习路径,同时配备导师进行学习进度跟踪与指导,提高学生对“微专业”的认知度和认可度。可以通过举办“微专业”宣传讲座、开展“微专业”体验活动等方式,让学生深入了解“微专业”的特点和优势。还可以邀请优秀的“微专业”毕业生分享学习经验和就业心得,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总之,高校实施“双千”计划和“微专业”建设是适应产业升级和就业市场需求的重要举措。虽然目前在“微专业”建设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但通过加强教学质量保障、紧密结合市场需求、完善管理机制、加强宣传和推广以及推动校企合作等创新路径,可以有效解决这些问题,推动高校“微专业”建设的健康发展,为社会培养更多适应产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人才。